對人類來說,什么是正常?
那些以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為代價而從事極限運動或挑戰忍受極限的人,是英雄還是蠢材?
這些吊詭的問題,竟然是牛津大學去年的面試題目。這些題目都很靈活,看似沒有正確答案。
在網絡上,有很多牛津、劍橋的面試題目,但這些都是非官方公布的,很多都是通過往年面試的學生回憶記錄下來的。
專家表示,牛津、劍橋的面試題,重在考察知識面和思維方式。對牛津、劍橋等名校感興趣的中國學生,或者正準備申請名校的中國學生,可以多研磨這些面試題。
牛津大學公布去年的面試題
近日,牛津大學公布了去年的面試題,回答這些問題的學生已于今年秋季入學。校方表示,這些問題大多引人深思,并且是開放式的,沒有正確答案。題目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申請者之前很難演練,全憑自己的思考和認知當場回答。負責面試的老師表示,問題設置的目的不在于刁難學生,而是考察申請的學生是否可以創造性地深入思考。
去年報考英語文學專業的學生被問到的問題是“一個英語專業的學生對熱播50年的長壽電視劇《加冕街》(ConorationStreet)感興趣,你認為原因何在?”
校方表示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思考如何講故事、如何塑造人物,并且怎樣才能讓讀者們在各種不同的媒體領域都對這個電視劇感興趣。
神學專業的學生在面試中面對的問題是“那些以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為代價而從事極限運動或挑戰忍受極限的人是英雄還是蠢材?”
心理學系的同學面臨的問題簡單直白———“對人類來說,什么是正常?”面試官說,這是讓申請者們了解到,心理學是研究正常行為的學科,而非不正常的。
中國學生要習慣不同思維方式
專家說,英國的名校都要求面試,他們考察的是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方式,“因為他們培養的是社會領袖,領袖不能只關注一兩個方面”。
華南師范大學老師介紹:“我們的學生,要去牛津劍橋學校接受面試。牛津劍橋的面試,每個院系都不同,針對每個參加面試的學生,可能出的題目也不完全一樣,面試官希望通過這些題目來了解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如何思考問題的,是否是他們想要的學生。”
老師表示,接受英國名校的面試,中國的理工科的學生相對有優勢,因為科學的知識沒有國界,但是在文科方面,由于文化背景、成長環境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因素,可能中國的學生不占優勢。
老師建議,考生在基礎方面要夯實,要提前了解報考牛津劍橋院系的出題方式,有針對性地接受相關的輔導。一般來說,牛津劍橋的每個院系,參加面試的是固定那幾個教授,出題的思路是變化不大的。
案例分享
成功心得
一籌莫展VS盡力表現
去年12月,華南師范大學國際預科中心的一個學生,前往牛津大學化學系接受面試,面試的教授給他出了一道題目,但是他想了很久還是解答不出來。于是學生說,這道題有多少種解法,但是每一種我都解答不出來,能否給一些提示。教授給了一點提示,最后學生還是解答不出。學生說,我還是解答不出,但告知教授計算到了什么程度,同時表示“可能是時間不夠的原因”。
當時牛津化學系要進行三輪面試,這位男孩就面試了一輪,并最終獲得了牛津大學的錄取。
李子力說,遇到困難時,要自己想辦法走出困境,即使沒有找到出路,也要盡力表現自己,告訴面試官你進行了什么樣的努力,如果你把每一種解題的方法都回答出來,這也體現了你的思考方式。
經驗教訓
數學系VS莎士比亞
去年,珠海的高中生小蘇申請劍橋大學被預錄取,他報的是數學系。面試之后,小蘇沒有收到錄取的通知。于是專門發郵件詢問,對方回答,我們在討論莎士比亞的問題時,好像你無動于衷。小蘇說,我報的是數學系,和莎士比亞好像關系不大。對方說,數學是關系到社會各方面的科學,包括文學。
建筑系VS人類學
廣州的一位高中生,在帝國理工就讀了兩年建筑工程專業,今年暑假校方建議他轉學。理由是,他所學的人類學、經濟學、會計成績不及格。他向校方反映時說,建筑和人類學、經濟學有何關系。校方說,建筑是給誰做的,難道不是給人和社會做的么,因此要學人類學;建筑要考慮經濟成本,因此要學經濟和會計。
直接引語
這些(面試)問題的設計初衷不是檢驗學生們能否快速找到正確答案,而是考察他們對于新想法的反應和思考。學校這樣做是希望揭開面試的神秘面紗,讓未來的申請者了解與面試官的談話都是圍繞學術問題展開,而非只是聊聊自己擅長的運動和愛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