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HKUST)近日宣布推出全新 材料工程碩士(MSc in Materials Engineering),2026 年秋季首次招生。作為香港前三院校中首個開設該方向的授課型碩士項目,它不僅填補了港校在材料科學領域的空白,更以「AI + 材料」的跨學科特色,成為理工科留學生的「撿漏」新選擇。以下從香港科技大學留學項目亮點、課程設置、申請策略三方面深度解析。
一、項目核心亮點:三大優勢搶占行業先機
1. 港三首個材料工程授課型碩士,稀缺性顯著
港大、港中文尚未開設同類專業,港科大憑借工程學科底蘊(QS 工程與技術學科排名全球第 20)率先布局,首屆招生競爭壓力相對較小,適合作為「沖刺 QS 前 50 的跳板」。
就業定向明確:聚焦電子、半導體、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高薪行業,畢業生可擔任材料工程師、研發經理、技術專家等,香港本地起薪約 2.8 萬港幣 / 月(約 2.6 萬人民幣),較傳統工科高 15%。
2. 課程融合 AI 與軟物質,緊扣科技趨勢
跨學科設計:核心課程涵蓋「材料科學中的人工智能」「軟物質」「納米技術」,選修模塊延伸至生物材料、電化學能源、太陽能技術等前沿領域,培養「材料 + 數字化」復合人才。
實踐導向:設置「材料技術創業」課程,結合港科大創業孵化資源(如 HKUST Startups),支持學生將科研成果商業化,例如開發新型儲能材料或可降解聚合物。
3. 師資與資源頂配
授課團隊包括港科大工學院教授(如納米材料領域權威學者)、行業導師(如華為材料研發部門負責人),部分課程與深圳研究院聯動,可參與大灣區科研項目(如河套合作區半導體材料研究)。
實驗室資源:共享港科大「先進材料實驗室」「微電子制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接觸 3D 打印、掃描電鏡(SEM)等高端設備。
二、課程設置與畢業路徑
(一) 核心模塊(15 學分,必修)
材料科學基礎
《熱力學與相圖》:掌握材料結構與性能的熱力學原理,如合金設計中的相變分析;
《材料合成與表征》:學習 X 射線衍射(XRD)、透射電鏡(TEM)等表征技術,實驗室實操占比 40%。
前沿技術融合
《材料科學中的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在材料篩選中的應用(如用 Python 開發材料性能預測模型);
《軟物質》:聚焦膠體、高分子等柔性材料,對接生物醫學(如可穿戴設備材料)和智能機器人領域。
職業技能培養
《材料技術創業》:從專利申請到商業化路徑全流程指導,邀請創業校友分享經驗(如港科大孵化的納米材料初創公司案例)。
(二) 選修方向(15 學分,靈活選擇)
能源材料:電化學能源技術、太陽能科學,適合瞄準寧德時代、比亞迪等新能源企業;
生物醫學材料:生物材料工程、制藥工程,對接香港醫院管理局(HA)的醫療器械研發項目;
電子信息材料:電子材料與應用、半導體工藝,可參與港科大與中芯國際的合作課題。
(三) 畢業要求
完成 30 學分(含核心課 15 學分 + 選修課 15 學分),可選擇「獨立項目」或「綜合設計項目」(3-6 學分),例如與企業合作完成某新型電池材料的研發報告。
三、申請策略:首屆招生的「時間窗口」與準備重點
1. 錄取門檻:對標港科其他工科,把握首年紅利
學術背景:
優先材料科學、化學工程、物理、化學等專業本科,GPA 建議 80+(雙非建議 85+);
跨專業申請者(如機械工程)需修讀相關先修課(如材料科學導論、量子力學),或通過科研 / 實習彌補(如參與鋰電池實驗室項目)。
語言成績:
雅思 6.5(單項 5.5)或托福 80,接受 CET-6(520+)但建議優先提交雅思;
無語言成績可先申請,最晚 2026 年 6 月前補交(需在網申系統注明進度)。
文書重點:
突出對材料領域的熱情:如「受《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課程啟發,嘗試用石墨烯改進超級電容性能」;
關聯港科大特色:提及「希望參與貴校 AI + 材料的交叉研究,如軟物質在柔性機器人中的應用」。
策略建議:
首輪申請(9-11 月)競爭壓力最小,建議 2025 年 8 月前完成文書定稿、推薦信溝通;
準備「科研 + 實習」組合:如發表 1 篇材料領域 SCI 論文(哪怕是會議論文),或在中車、寶鋼等企業完成材料研發實習。
3. 獎學金與就業支持
獎學金機會:
入學獎學金:GPA 3.5 + 可申請,最高覆蓋 50% 學費(約 11 萬港幣);
創業獎學金:參與孵化項目可獲 2 萬港幣啟動資金。
就業資源:
港科大 Career Center 提供「材料行業專場招聘會」,合作企業包括巴斯夫、3M、商湯科技;
畢業生可通過「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進入深圳、廣州的科技企業,享受落戶補貼(如深圳對海外碩士提供最高 6 萬元生活補貼)。
四、優越留學獨家支持:新專業申請「快人一步」
1. 導師資源匹配
邀請港科大材料系在讀博士提供「一對一課程輔導」,解析《材料合成與表征》核心知識點,提前掌握實驗室技能(如 Python 材料模擬軟件 LAMMPS)。
2. 文書定制策略
針對新專業設計「技術熱情 + 跨學科規劃」文書框架,例如:
“在本科研究中,我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模擬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發現界面工程可提升效率 12%。港科大的‘材料 + AI’課程體系,能讓我將機器學習算法應用于材料篩選,實現從‘試錯研發’到‘精準設計’的跨越。”
3. 面試模擬與資源
提供港科大工科面試真題(如過往機械工程面試中的材料科學基礎問題),模擬「技術問題 + 職業規劃」雙環節,例如:
“如何用 AI 加速新型電池材料的研發?”(參考答案:結合高通量計算與機器學習,建立材料性能預測模型,縮短研發周期)
以上是【【香港留學】香港科技大學26Fall新專業上線,材料工程碩士強勢來襲!】相關的全部內容,查看更多【香港科技大學留學】相關資訊可前往【優越留學】首頁!詳細申請規劃及方案定制請預約優越留學顧問為你一對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