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當初選擇留學英國,像是命中注定,又像是機緣巧合。
故事要從2019年說起。
在那年的中點,我參加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試——高考。我的人生好像被這場考試分成了兩段。
高考前,我雄心勃勃,希望的朝陽在沖我招手。高考之后,我的自尊心碎了一地,心情跌到谷底。
我也開始重新審視,「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在大學之前,我認為自己的求學之路算是一帆風順。
人大附小畢業,又從北大附中初中部考上了人大附中高中部。高二分科以后,我歷次大考從沒掉過班級前三。高三一整年,大考基本都是班級第一。一模考試,我甚至拿到了海淀區前二十的好成績??上В觳凰烊嗽福业某煽儽任翌A期的低了30分,全市排名只有1600多。我的高考考砸了。我的分數在北京上不了好的211,只能上省外的985和中流211。從前的我,對清北A-的專業我都不太想考慮,而當時是有個是B的專業我就阿彌陀佛了
其中落差難以言述。
我把自己高考失利的故事發布在了知乎上,有很多評論向我涌來。大多是鼓勵,還有不少是跟我同病相憐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
因為這篇回答,在某種程度上,我的人生軌跡就此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有天我收到了一條長評論,是有位網友根據我的情況,給我提供了四條不同的出路建議,其中一條就是轉學國外的大學讀本科。他的言辭真誠懇切,讓我感動不已。直到到現在,我都很感謝那位網友,他好像給了那時候的我一束微光,讓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他也讓我意識到「高考的失敗不應該是一切的終結。更重要的,是好好思考如何重新開始。」
那一年的7月15號,高考錄取結果出來了,我被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國際傳播學系錄取了,是我的第一志愿。
雖然那條知乎評論已經給了我很大的方向指引,但當時的我仍然還是很混沌,糾結,猶豫,難以抉擇。
究竟要不要去上這所大學?
苦思無果,我決定讓自己先放空一下,好好思考一下未來的出路。
我去了新疆旅行,成功拿下駕照,還靜心學習了小20天的托福英語課程。放空結束后,我發現心中的不甘,在近一個半月之后還是沒能消解,甚至變得更加強烈。我心里想著,「不行,我還是接受不了,我不能就這么去上大學了,我要轉學出國!」
順著之前那位網友給我提出的建議,帶著點沖動,決定找一家留學機構咨詢轉學的事宜。要是放在從前,篩選機構這種事一定會由媽媽幫我把關的。可是這一次,連媽媽也不知道究竟怎么做對我來說才是最優解了。于是我就自己在網上做了research,還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上瀏覽了網友們的評價和推薦,鎖定了一家英國本土留學機構——優越留學。那天下午,我撥通了優越的咨詢電話,接聽電話的就是我的顧問老師Joann。
她的聲音很溫柔,給我一種很值得信賴的感覺。畢竟是第一次獨自聯系這種事情,沒什么底氣,但還是約著跟她周末在公司面談了。優越的辦公區在北京核心商務區,整潔明亮,寬敞大氣。Joann也讓我感覺如沐春風,十分真誠。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老師也是完全站在我的角度考慮問題。
Joann仔細給我分析了轉學的利弊,還讓我一定要考慮清楚是否真的需要轉學,因為寧波丁漢的教學模式跟英國本地的大學是非常類似的。
我當時也有考慮,「究竟要不要為了心里那份所謂的不甘再折騰一番呢?這一切究竟值不值得?」不過現在想想,對于那時的我,如果沒有轉學這個目標激勵一下,可能會就此墮落沉淪,整天沉浸在高考失敗的痛苦中,沒辦法真正開始新生活吧。
Joann非常有耐心,經驗豐富,了解了我的情況后,給我推薦了格拉斯哥,謝菲爾德,和杜倫這種評價不錯,轉學難度也相對適中的大學。但我還是像個愣頭青似的拒絕了,直接告訴了Joann我的訴求——我想申請世界前50的大學。
當時的我其實蠻幼稚的,完全沒有思考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滿腦子都是「一雪前恥」和「名校情結」。其實,以我現在的觀點看,大學的排名只是一個標簽,個人體驗和收獲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在清北,也有人是荒廢著過的,也沒意義。如果考進名校的目的僅僅是考進名校,或是讓別人知道「我考進名校了,厲不厲害!」那就太可惜,也太扭曲了??赡芫褪且驗閹е@種扭曲的心態參加高考,我才沒能得到一個理想的成果吧。
回去之后,我和爸爸媽媽簡單商量了一下,他們都表示信任和同意。于是,抱著不甘和試試看的心態,當天晚上我就跟Joann簽約了。后來的事實證明,這是我做過的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經過和Joann的數輪溝通,我在暑假結束前定好了學校,一共五所:UCL,KCL,Bristol,Manchester,和Warwick。我的專業是Film Studies (電影研究),傳媒和藝術相結合,「無用」但有趣,確實非常適合我這種純純的文科生。
一度,我還想把Warwick換成Edinburgh,理由還是排名不夠靠前。后來我又冷靜思考了一下專業問題,Joann也給了我她中肯的建議,還是決定選擇Warwick,真的還好沒有換,不然肯定會后悔。
之后我就先去寧波諾丁漢大學就讀了。在當時,我的身心狀態都由于高考失利的后遺癥,變得十分脆弱。有著轉學的目標,和Joann交待給我的一個個階段性的轉學任務,我每天壓力爆棚,卻也格外用功。我早睡早起,不熬夜,周末也一樣。我花大把的時間寫作業,看reading,想要拿個好成績。課余的時間,我大部分都用來備考雅思了。
那半年,我過得忙碌而充實。雖然整個人一直處于焦慮狀態,但是我給自己定的所有目標都達到了,這也要得益于Joann前期給我制定的明確計劃。從考雅思到寫文書,再到遞交材料,每一步都井井有條,準備時間留的很充裕,文書的質量我也非常滿意。最終,我的雅思首考7分,閱讀聽力也都達到8分。那一學期的綜合成績是英制的79分,一等上的好成績。在提交轉學材料的時候,我也多了份自信,精神狀態也好了很多。
只是生活上總還是有些遺憾,覺得自己錯過了很多。本想著大一下可以多多融入集體,多感受一下大學生活的美好,疫情卻在2020年的春節前后突然爆發了。我只能在家里上網課,同時焦急地等待offer。
焦急地等了兩個月,offer沒等來,兩個學校的復試郵件來了。這是我從前并未預料到的,我本以為提交了雅思,大學成績和推薦信就沒有問題了,沒想到還有復試。因為電腦落在了學校沒帶回北京,我靠著可憐的ipad寫完了兩篇復試的小論文,又用手機完成了skype面試。
我到現在都記得當時收到加試論文的郵件時心里的五味雜陳。帶著沒有被拒的欣喜和不知道該寫些什么的焦急,我悶頭想了兩天,又請教了之前的雅思口語老師,才終于敲定了一個主題。雖然老師只跟我簡短交流了幾句,但是她的幾句話一下子帶給我靈感,寫作的思路也變得清晰多了,我真的很幸運。之后的幾天,我把想要寫作的電影看了幾遍,分析細節,寫好大綱,又讀了幾天文獻,邊寫邊改,終于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了我的首篇有關film studies的小論文,優越的文書老師也幫我潤色了一遍,效果好了不少。
參加Warwick面試的時候,那位考官老師說我的觀點讓她印象很深刻,她覺得非?!竎ritical」。我開心了很久,總算沒有辜負那段日子付出的辛苦和焦慮。
其實面試那天還有個小插曲。當時不知道是哪里出了問題,我沒能在約定的時間跟考官成功連線通話。我急得直冒汗,中介老師發郵件溝通了好幾次。好在那位考官非常善解人意,給我重新安排了時間。面試雖然推遲了一個小時,但最后還是順利完成了。從結果來看,她并沒有因為這個小插曲就對我產生負面印象,我真的很幸運。面試的結尾,她說「I hope to see you at Warwick」,當時感覺熱淚都要飆出來了。
那天晚上面試完,北京下了點小雨,街道上濕漉漉的,我吃了一根酒味冰淇凌慶祝。那根冰淇淋又貴又難吃,但我卻感到發自心底的喜悅。
最終,我收到了Warwick,UCL和Manchester的offer。至此,一個名為「糾結」的故事開始了。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年前那個即將上大學的我,還是個把排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受挫青年。所以,按照常理,我應該直接firm QS 排名第八的UCL,根本不應該考慮三所學校中排名最低的Warwick。
但我還是陷入了深深的糾結。
經過了幾個月的大學生活,我不像最初那么沖動,滿腦子都是「名校情結」。我做了很多research,仔細對比過課程設置,Warwick的確是所有學校中最吸引我的,也是film專業最有優勢的?;蛟S是因為面試時那位考官的鼓勵和善解人意,我對這所學校也有了更多的情感投射。
但我還是要承認,排名的吸引和名校的光環也并未如此輕易的從我的腦海中抹去。我還是很糾結,不舍得放棄那個好不容易得來的,能夠進入「G5」和「世界前十名校」的機會。我咨詢了很多人應該如何選擇,其中有專業的留學指導,有權威的留學博主,也有學長學姐和身邊的同學朋友,他們的回答各有不同。
終究,重大的人生選擇不能交由別人來替我做決,我還是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于是我不斷問自己「如果沒去Warwick,你會后悔嗎?」「如果去了UCL,G5的光環帶來的快樂能長久嗎?」
答案很顯然,是「會后悔」和「不一定長久」。我不想自己的人生只是為了說出去好聽,我也不想為了別人的認可而活。或許上了UCL,我一開始轉學的目的能夠最大限度的被滿足,但我學習的初心卻變了。
高考結束一年了,如果我還像從前那樣在乎別人的眼光,一切的努力只是為了擠進「優秀」的模板,那我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和失意,我經歷過的無數個焦慮難眠的深夜和每一滴為了成長而留下的淚水就都白白浪費了。
我當然要變得優秀,但我更要為了自己而活。
2020年的10月,我如愿入讀了華威大學,雖然是以網課的形式。但說句實在話,雖然體驗比實體課差了不少,但我還是收獲頗豐。我們的課程分為三部分:lecture(整個電影系的大課,由老師提前錄制好,配有輔佐的ppt),seminar(七八個人的討論課,線上直播,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以及screening(由我們自己課前時間完成)。這樣的課程設置,讓我可以反復多次的學習lecture中的知識,同時也有在seminar中答疑解惑的機會,學習效率還是很高的。
最讓我感到滿意的是英國大學的個人導師制度。每個在英國大學讀書的學生都會有一個一對一的私人導師(personal tutor),一般是你所在院系的授課教師。學生可以跟pt討論任何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問題。我的pt是一個年輕和善,熱愛comix,對學生耐心十足的好老師。我已經跟他約見了不下十幾次,每次他都會記住我meeting中提到的任何問題,會后再把解決辦法發成一封封郵件給我。不論是咨詢一本書,問問學校的政策,甚至是抒發一下對某位老師的恐懼,他都能給我提供恰如其分的幫助。每一次的meeting后,他還會把我們之間的對話整理下來,以便我下次翻看。
因為英國的教育模式,我感覺自己從前應試教育下的壓力被大大舒緩。我沒那么拘泥于分數,而是盡量在essay中書寫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選題,從伊朗的graphic novel到法國哈耐克的黑色電影,再到卓別林的經典默片,我在學習中充實自己,也拓寬了自己的眼界,在光影中見識了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
選擇轉學英國,即使上了好幾個月的網課,我也絲毫不覺得后悔。因為華威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第一手的知識,更是英國教育模式下,我滋長的自信和更廣闊的思考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