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國內外大宗商品價格走出罕見上漲行情,CRB商品指數一季度累計漲逾27%,創1994年以來最大季度漲幅。
分析人士認為,全球經濟復蘇、貨幣寬松環境、地緣局勢等共同助推了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預計能化、農產品等商品價格將維持強勢。
一季度出現罕見漲幅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代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CRB商品指數累計上漲27.03%,創1994年以來最大季度漲幅。
文華財經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大宗商品指數累計上漲16.18%,歷史上季度漲幅超過16%共出現過5次。
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行情中,石油、有色金屬及糧食板塊漲幅突出。以原油為例,今年一季度,布倫特、美國原油期貨主力合約價格分別上漲了35.55%、34.13%。
“今年以來,國際原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除受到金融市場擾動外,俄烏沖突是主要因素。俄羅斯、烏克蘭作為全球重要的能源、糧食出口國,俄烏沖突導致相關大宗商品出口受阻,供需缺口加大。同時,隨著俄烏局勢惡化,俄羅斯、烏克蘭出臺糧食出口禁令加劇了全球糧食供給短缺,進一步推高以小麥為代表的國際糧食價格。”一德期貨宏觀經濟分析師寇寧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除了地緣因素,部分分析人士認為,全球經濟及貨幣寬松環境均為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支撐。“經過兩年抗疫及復產復工,全球經濟正處于復蘇-繁榮階段,大宗商品價格穩步走高。”美爾雅期貨首席經濟學家原濤表示。
此外,美聯儲展開大規模貨幣寬松,截至2021年年底,已累計投放基礎貨幣約5萬億美元。“在經濟復蘇背景下,這些基礎貨幣已通過金融渠道逐步向實體經濟滲透,推動各類資產,尤其是股票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行。”原濤表示。
根據Refinitiv Lipper截至3月末的數據,投資者已經連續11周將資金投入商品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大宗商品儼然成為當下最受投資者關注的大類資產之一。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分析師提示,美林時鐘指向經濟復蘇-繁榮時期,對應的是大宗商品表現最亮眼的階段。
“2021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在供求緊張背景下出現一波顯著上漲,大宗商品在主要大類資產普遍受挫的背景下表現強勁。”寇寧表示。
農產品等價格維持強勢
升貼水,即期貨與現貨、期貨不同月度合約之間的價差,是觀察大宗商品價格走向的風向標指標。目前,多個大宗商品仍呈現出現貨價格高于期貨價格的貼水格局,這預示著市場短期仍處于看漲階段。
“目前,國內現貨價格比期貨價格高的貼水情況主要集中在以豆粕為代表的農產品期貨中,反映出國內豆粕市場供應格局緊張。一方面,受南美大豆減產影響,國際大豆價格持續走高,國內大豆進口減少,國內豆粕庫存總體偏低,隨著我國生豬養殖逐漸恢復,對豆粕需求強勁,導致國內豆粕供給緊張,現貨價格快速上漲。”寇寧說。
寇寧說:“在地緣局勢風險短期難以緩解的情況下,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供求缺口難以有效彌補,特別是由于小麥等糧食作物供應在俄烏沖突前本就處于緊張狀態,俄烏沖突進一步影響烏克蘭糧食春耕,國際糧食價格或進一步上漲,相關能化、農產品價格預計將維持強勢。”
摩根士丹利首席跨資產策略師Andrew Sheets在近期發表的研報中表示,當前市場存在一些“后周期”才會出現的指標特征。“后周期”可能會利好大宗商品市場,股市在收益率曲線倒掛后也會有好的表現。弱,但部分銷區囤貨行為拉動需求。受供需兩端的共同影響,周內生豬與豬肉價格上漲。(中新經緯APP)